白皮书由前言、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,约 1.8 万字。以中、英、法、俄、德、西、阿、日等 8 个语种发布,由人民出版社、外文出版社分别出版,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。
在发布会上,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表示,真正 " 躺平 " 的是极少数,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。近几年,我们对当代青年的精神素养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的调研,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 " 躺平 "" 佛系 ",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。国家高度重视解决 " 躺平 "" 佛系 " 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。尽管绝大多数青年不会真正的 " 躺平 " 和信奉出世生活,但在我国特有的人口结构和比较激烈的人才竞争的环境下,当代青年面临工作、学习、生活的压力。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,青年表现出迷茫和困惑,有的时候会丧失方向感,感觉使不上力气,这种现象过去也或多或少存在。这些年,国家在政策上加大了解决青少年教育、就业和婚恋、育幼等方面难题的力度,帮助青年解决 " 急难愁盼 " 问题。期待全社会更加关心和关爱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和精神素养。
01
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94.9%
在与互联网的相互塑造中成长。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,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。2020 年底,中国 6 岁至 18 岁未成年人网民达 1.8 亿,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94.9%,城乡普及率差距从 2018 年的 5.4 个百分点缩小至 0.3 个百分点,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、成长空间、" 第六感官 "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,越来越多的青年便捷地获取信息、交流思想、交友互动、购物消费,青年的学习、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改变。在网络视频 ( 短视频 ) 、网络直播、网约车用户中,青年都是主体。中国青年日益成为网络空间主要的信息生产者、服务消费者、技术推动者,深刻影响了互联网发展潮流。
02
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 4430 万人,居世界第一;超过 50% 的社会青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
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。在科教兴国、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支持下,亿万中国青年通过教育获得成长成才的机会,实现创造美好生活、彰显人生价值的愿望。2020 年,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3.8 年,比十年前提高 1.1 年;大学专科以上在职青年占同等文化程度就业总人口比例超过 50%,比在职青年占就业总人口比例高约 20 个百分点。提高学历层次、接受高质量教育,依然是中国青年改变命运、追梦逐梦、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方式。
热爱学习渐成风尚。越来越多的青年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乐趣、一种人生追求,学习提升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。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在离开校园后选择继续深造、提升学历,2020 年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超过 770 万人,网络本专科在校生超过 840 万人。青年在职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,调查显示,超过 50% 的社会青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,工作之余 " 充充电 "、" 加加油 " 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选择。受益于网络媒体迅猛发展,数千万青年通过 " 慕课 " (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) 等方式选学课程、获取知识。
03
2020 年,外出农民工总数近 1.7 亿,其中多数为青年
职业选择丰富多元。中国青年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、多元化、自主化,不再只青睐传统意义上的 " 铁饭碗 ",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主要渠道。" 非工即农 " 的就业选择一去不返,第三产业成为吸纳青年就业的重要领域。2020 年,第三产业就业占比 47.7%,比十年前增长 13.1 个百分点。特别是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新产业、新业态,催生了电竞选手、网络主播、网络作家等大量新职业,集聚了快递小哥、外卖骑手等大量灵活就业青年,涌现了拥有多重身份和职业、多种工作和生活方式的 " 斜杠青年 ",充分体现了时代赋予青年的更多机遇、更多选择。
发展流动畅通自由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,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升,各类要素流动日益频繁,青年的发展渠道更加畅通、流动更加自由。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背景下,中国青年逐渐由单向的 " 孔雀东南飞 " 转变为多向的 " 自由随心飞 ",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寻找发展机会,在适合自己的地区拓展成长舞台。一批又一批农村青年走进城市,挥洒汗水、奋力拼搏,安家落户、实现梦想。2020 年,外出农民工总数近 1.7 亿,其中多数为青年;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71.1%、比十年前增加 15.3 个百分点、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.2 个百分点,更多青年通过城乡之间的发展流动更好融入城市生活、实现发展跃迁。
04
18 岁至 30 岁青年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力军,参与率达 37.3%
身体素质持续提升。在校园里,随着体育课时持续增加,更多青年学生既在课堂内 " 文明其精神 ",也在操场上 " 野蛮其体魄 "。超过 3700 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受惠于政府开展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,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。2018 年,14 岁至 19 岁青年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达 91.9%,优良率持续上升。在社区中,青年积极参加各种群众性体育运动,跑步、游泳、各项球类运动成为年轻人的运动时尚,体育健身场馆 " 人头攒动 "。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青年的冰雪运动热情,18 岁至 30 岁青年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力军,参与率达 37.3%,为各年龄段最高。在竞技场上,奥运会、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中始终活跃着中国青年争金夺银的身影,青年健儿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女排精神,向全世界诠释了 " 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——更团结 " 的奥林匹克新格言,展示了中国青年强健有力的民族精神。中国青年关注体育、参与体育、享受体育,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积极开拓力量。
05
2014 年以来,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,大学生创业者超过 500 万人
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,在经济、社会、科技、文化等领域,青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、服务人民,奋力走在创新创业创优的前列。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和 " 揭榜挂帅 "、" 赛马 " 等制度的激励推动下,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,在 " 天宫 "、" 蛟龙 "、" 天眼 "、" 悟空 "、" 墨子 "、" 天问 "、" 嫦娥 " 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担重任、挑大梁,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 36 岁,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 35 岁,中国天眼 FAST 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 30 岁。在工程技术创新一线,每年超过 300 万名理工科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,为中国工程师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,他们用扎实的学识、过硬的技术,持续创造难得的 " 工程师红利 ",有力提升了中国的发展动力和国际竞争力。在国家持续出台创业扶持政策的大背景下,青年积极投身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热潮,踊跃参加 " 创青春 " 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、" 中国国际互联网 +"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交流展示活动,用智慧才干开创自己的事业。2014 年以来,在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,大学生创业者超过 500 万人。在信息技术服务业、文化体育娱乐业、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,青年占比均超过 50%,一大批由青年领衔的 " 独角兽企业 "、" 瞪羚企业 " 喷涌而出。中国青年自觉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,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、服务社会。
06
40 多年来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420 余万人
" 走出去 " 的道路越来越宽。通过留学、务工、旅游、考察等方式,中国青年以极大的热情和包容的心态,全方位、深层次了解世界、融入世界、拥抱世界,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。出国留学是中国青年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。1978 年,中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 800 余名;2019 年,超过 70 万人出国深造,40 多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 650 万人;1978 年回国留学人员仅 248 人,2019 年超过 58 万人学成回国,40 多年来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420 余万人。与此同时,大批中国青年通过旅游、考察、商务、劳务等方式走出国门、感知世界,2019 年国内居民出境达 1.7 亿人次,中国青年认识世界的渠道更加广阔、国际视野不断拓展。
07
超八成受访青年认为 " 青少年国学热 " 的原因是 " 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"
坚定文化自信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,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。中国青年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,特别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取力量。2020 年有关调查显示,超八成受访青年认为 " 青少年国学热 " 的原因是 " 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"。从热衷 " 洋品牌 " 到 " 国潮 " 火爆盛行,从青睐 " 喇叭裤 " 到 " 国服 " 引领风尚,从追捧 " 霹雳舞 " 到 " 只此青绿 " 红遍全国,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、从精神深处认同,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,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,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。